行走河南·读懂中国 考古发现丨五都荟洛 文明流淌
2023-08-13 12:24:46 来源: 大河网-河南日报
关注河南热线

□本报记者 张体义 见习记者 张魏

8月12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考古发现集中采访来到古都洛阳。

五都荟洛,是洛阳独有的城市标签,沿洛河分布着偃师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洛阳东周王城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每一处都城遗址都见证了历史的风云变幻,也诉说着古代都城营建的文化故事。


【资料图】

当日,记者踏访了“最早的中国”偃师二里头遗址,“最强盛的王朝”隋唐洛阳城遗址。从二里头遗址的“多网格布局”到隋唐洛阳城的109坊,城市文明在宽广的街道上流淌、延续。

虽然下着蒙蒙细雨,前来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考古遗址公园参观的观众热情丝毫不减。行走在二里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离离青草下埋藏的就是赫赫夏都,宫殿区、作坊区等展示景观是一代又一代考古工作者心血的结晶。

在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中,二里头遗址是探究夏文化的关键点。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夏代开启了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王朝时代,中华文明也完成了由多元到一体的伟大转型。

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研究,学界普遍认为二里头遗址是夏代中晚期的都城,这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早具有明确规划的都城。考古发现的主干道及其两侧墙垣,揭示二里头都城为宫城居中、显贵拱卫、分层规划、分区而居、区外设墙、居葬合一的多网格式布局。其严谨、清晰、规整的布局,显示出当时的统治格局秩序井然,社会结构层次明显、等级有序,有成熟发达的规划思想、统治制度和模式,这是二里头进入王朝国家的最重要标志。

“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新发现的更多道路及墙垣,丰富了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的内涵,是后期城市布局‘里坊制’的雏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赵海涛说。

“里坊制”就是采用纵向横向的道路把城市规整地划分成方格网状。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证明,里坊制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最主要的方式。

东周王城“前朝后市,左祖右社”,汉魏洛阳城里坊超过300座。隋唐洛阳城继承了传统的都城规划思想,由郭城、皇城、宫城三重城和东城、含嘉仓城、回洛仓城以及上阳宫等部分组成。郭城内呈棋盘方格路网格局,有3市109坊,是当时全世界最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隋唐洛阳城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平面布局、建筑形制不仅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而且对东亚各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定鼎门、应天门,这是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上的关键节点。记者登临应天门阙楼,远眺龙门,北望天街、明堂,如同穿越时空感受到了“神都”洛阳的盛世景象。

在定鼎门遗址博物馆内,洛阳市考古研究院隋唐研究室副主任屈昆杰向记者介绍了里坊考古的新收获。宁人坊和明教坊是进入定鼎门后临街的坊,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象征意义。通过文物勘探发现坊内有十字街、环坊墙道路及曲巷。在宁人坊的东南角发现一处方形建筑遗址,台基为夯土筑成,出土了佛教造像、佛珠、鎏金铜佛像等,种种迹象表明里面有佛寺,这和文献记载可以相互印证。

里坊制到宋代后逐渐被街巷制代替,但是我们今天语言中的“邻里”“里弄”“街坊”“坊间”等许多常用词语,都和“里坊”的概念一脉相承,里坊制积淀下的规划、建筑、饮食、出行等文化都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延续了下来。

里坊是封闭的,隋唐洛阳城却是开放的国际性城市,路开西域,驼印东来。记者在定鼎门前看到一排排在原址基础上复原的骆驼脚印。仿佛看到当年西域商人领着驼队,穿过定鼎门,走向远方,留下驼铃声声。

“五都荟洛”不仅展示着洛阳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成就,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具有时代性的内在精神气质也为今天的洛阳增添了自信和活力,按照“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的新发展理念,洛阳文旅文创融合的脚步越来越铿锵有力。

责任编辑:hN_1326